第(2/3)页 “在外人看来,他做错了那么多事情,甚至付出了自己的余生,所以他对自己的女儿绝对没有亏欠。” “可是在他的心中他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做都无法弥补自己的女儿,而或许他潜意识中并没有这么认为,可他在每次见到自己的女儿失落时,他的脸上也只会出现亏欠。” “而这种亏欠林逸除非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救赎,否则是一直都不会消散的。” 那位学者说到这里后,主持人和一旁的嘉宾们也都是连连点头。 他们也很同意这位教授的观点。 因为在外人看来他们并没有代入父母或者子女身份之中。 所以他们看待一件事的角度和当事人是完全不同的。 那些可悲又可敬的父辈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却站在另一个方面。 他们将自己子女获得的成就与自己的悲喜挂钩。 他们看到自己的子女人生过得越来越好,有了家庭,有了他们自己的子女,他们也会一同高兴。 即便他们什么也没得到,可他们的心底就是会生出那样的喜悦。 而这也恰恰解释了为什么。 那些掏空了自己一辈子积蓄为子女买房的父母们。 他们付出了那么多的代价,却还认为值得了。 还不一会儿。 那位教授便继续回答起了,网络上观众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他先是重复了那个网友的提问一遍,他缓缓说道:“这位网友因为看到了记忆片段之中的画面,觉得那些片段之中的画面太像他的曾经了。” “所以他觉得很多人都应该经历过,虽然那些家庭都不会像林逸的故事那样精彩,那样曲折,那样的悲惨。” “可在本质上是并没有区别的。” “那个网友曾经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所以他想问一下,我们在场的这些嘉宾们曾经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而当这番话说出口后。 那位教授先是沉思了一会儿,之后抬头望向镜头说道:“这样的经历其实,我曾经有过,所以就不用去问其他几位老师了,就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这个网友说的也没错,其实这样的画面是很常见的。” “就如同我之前提到的那些,因为害怕自己的身份让自己的孩子困扰,所以即便去学校看望子女也不愿意和自己的孩子见面的父母,这些画面就和记忆片段之中的画面是那么的像。” “而曾经的我,在放学的时候看见过这样的场景。” “当时我的成绩很好,初中被保送到了全市的一所重点高中。” “上了高中之后成为了一位走读生。” “其实我的家境并不算很好,家也并不在学校周围。” “所以按理说住读生应该更省钱一点,可是我的家庭穷的连住宿的费用都交不起。” “我记得我高中的时候,我的父亲就陪着我一起来到市中心。” “他就找了一份包吃包住的工作,让我和他一起住在员工宿舍之中。” “而因为他工作的原因,我也觉得我这么大了不需要家中接送,所以每天我都是自己放学坐公交车回家。” 说到这里后。 周围的一些嘉宾便有些诧异的望向了正在说话的这位教授。 因为这位教授他们是知道的。 他的穿着一向都很得体,行为举止也非常的优雅。 所以他们便觉得这位教授应该是那种有钱的人家才能教育出来的孩子。 他们也都下意识的认为这个教授出生的家庭应该是那种非常富裕的家庭。 否则也不可能培养出因为像他这样的教授。 第(2/3)页